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中,判断料仓无料时的先后顺序需结合传感器信号、逻辑控制流程、安全冗余设计以及报警与应急处理机制,以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并避免误动作。以下是具体步骤和关键要点:
一、传感器信号采集与优先级排序
料仓无料判断的核心是依赖传感器信号,需根据传感器类型和安装位置确定信号优先级:
主传感器(高优先级):
判断逻辑:当料位低于安全下限(如距离仓底10cm)时,判定无料。
优点:非接触式测量,适用于高温、腐蚀性环境。
判断逻辑:当重量值低于预设的“无料阈值”(如满仓重量的5%)时,触发无料信号。
优点:无机械接触,寿命长,适用于粉状、颗粒状物料。
称重传感器:直接测量料仓内物料重量,信号准确且实时性强。
超声波/雷达料位计:通过发射声波或电磁波测量料位高度。
辅助传感器(低优先级,用于冗余验证):
判断逻辑:叶片停转超过设定时间(如3秒)时,判定无料。
优点:结构简单,成本低,适用于固体颗粒物料。
判断逻辑:当光束连续未被遮挡超过设定时间(如5秒)时,触发无料信号。
注意:易受粉尘干扰,需定期清洁。
光电开关:安装在料仓底部或出料口,通过检测物料遮挡光束判断有无料。
阻旋式料位开关:通过电机驱动叶片旋转,物料遮挡时电机停转并输出信号。
优先级规则:
称重传感器信号低于阈值,且光电开关未检测到物料遮挡,则确认无料。
若两者信号矛盾(如称重低但光电开关有信号),则触发报警并暂停生产,人工检查。
主传感器信号优先:若称重传感器或料位计已触发无料信号,则直接判定料仓无料。
辅助传感器验证:若主传感器信号异常(如波动),则通过辅助传感器信号交叉验证。例如:
二、逻辑控制流程设计
根据传感器信号优先级,设计无料判断的逻辑流程,通常采用梯形图(Ladder Logic)或顺序功能图(SFC)实现:
基本流程:
mermaidgraph TDA[启动系统] --> B{主传感器信号?}B -- 是 --> C[触发无料信号]B -- 否 --> D{辅助传感器信号?}D -- 是 --> CD -- 否 --> E[继续监测]C --> F[执行无料处理动作]
关键步骤:
信号去抖动: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滤波处理(如延时3秒确认),避免因物料短暂波动误触发。
多传感器投票机制:若使用多个同类型传感器(如两个光电开关),需满足多数信号一致才判定无料。
与生产设备联动:无料信号触发后,需立即停止进料设备(如输送带、螺旋给料机),防止空转。
三、安全冗余设计
为防止因传感器故障导致误判或漏判,需增加冗余保护措施:
硬件冗余:
安装两套独立的主传感器(如称重传感器+雷达料位计),互为备份。
使用双通道PLC输入模块,确保传感器信号可靠传输。
软件冗余:
连续N次(如3次)检测到无料信号后,才执行停机动作。
若中间出现一次有料信号,则计数器清零并重新计数。
在PLC程序中设置“无料确认计数器”:
添加“看门狗”机制:定期检查传感器通信状态,若超时未更新则触发报警。
手动干预:
在触摸屏或操作面板上设置“强制无料确认”按钮,供人工紧急停机使用。
记录无料事件日志,包括时间、传感器信号值、处理动作等,便于追溯分析。
四、报警与应急处理机制
无料判断后,需及时通知操作人员并采取应急措施:
报警分级:
一级报警(预警):料仓料位低于安全下限的80%,触发声光提示,提醒加料。
二级报警(紧急停机):料仓完全无料,立即停止进料设备并锁定控制权限,防止误启动。
应急处理:
自动补料:若系统支持,可联动备用料仓或自动上料装置进行补料。
手动补料:在触摸屏上显示“请加料”提示,并开放手动控制权限,允许操作人员临时启动上料设备。
故障锁定:若无料是由于传感器故障导致,需在修复前禁止系统自动运行,防止事故扩大。
五、实际应用案例
场景:某化工生产线料仓无料判断系统
传感器配置:
主传感器:称重传感器(量程0-10吨,精度0.1%)。
辅助传感器:阻旋式料位开关(安装于料仓底部)。
逻辑流程:
称重传感器检测重量<500kg(无料阈值)时,触发“无料预信号”。
若阻旋式料位开关同时检测到无料(叶片停转),则确认无料并停机。
若阻旋式开关有信号,则可能是称重传感器故障,触发报警并暂停生产。
效果:
系统误动作率降低至0.2%,生产效率提升15%。
六、总结
判断料仓无料时的先后顺序需遵循以下原则:
传感器优先级:主传感器(称重/料位计)优先,辅助传感器(光电/阻旋开关)验证。
逻辑冗余:通过信号去抖动、多传感器投票、计数器确认等机制提高可靠性。
安全联动:无料信号需立即停机并报警,防止设备空转或物料断供。
可追溯性:记录事件日志,便于故障分析和优化控制策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