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主站|会员中心|保存桌面

西门子(SIEMENS)服务商    

框架断路器、塑壳断路器、隔离开关、软启动、变频器、电机 、PLC、触摸屏
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吴经理
  • 电话:18576370666
新闻分类
  • 暂无分类
站内搜索
 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三菱q系列逻辑cpu和运动CPU的区别!
新闻中心
三菱q系列逻辑cpu和运动CPU的区别!
发布时间:2025-11-01  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1        返回列表

三菱 Q 系列 PLC 的逻辑 CPU(如 Q03UDV、Q04UDHCPU)和运动 CPU(如 Q172DSCPU、Q173DSCPU)在功能定位、应用场景、硬件架构和编程方式上有本质区别,核心差异体现在对通用逻辑控制高精度运动控制的侧重上。以下是详细对比:

一、核心功能定位

维度逻辑 CPU运动 CPU
核心目标处理通用逻辑控制(开关量、模拟量、通信)专注于多轴同步运动控制(插补、位置 / 速度控制)
典型应用生产线逻辑联动、设备状态监控、数据采集数控机床、机器人、电子组装设备(需多轴协同)

二、硬件架构差异

1. 处理器与运算能力

  • 逻辑 CPU

    • 以通用处理器为核心,侧重逻辑运算(如 AND/OR、定时器、计数器)和数据处理(如模拟量转换、PID 调节);

    • 时钟频率通常为数百 MHz(如 Q03UDV 为 300MHz),适合中等规模逻辑控制(I/O 点数≤1000 点)。

  • 运动 CPU

    • 内置专用运动控制处理器(如 DSP 或 FPGA),具备高速脉冲生成、插补运算(直线 / 圆弧 / 螺旋线)和位置比较功能;

    • 运动控制周期可达1ms 甚至更高(如 Q173DSCPU 支持 500μs 周期),确保多轴同步精度(≤±1 脉冲)。

2. 轴控能力

  • 逻辑 CPU

    • 仅支持简单的单轴脉冲控制(通过扩展脉冲输出模块,如 Q64TCTT),无插补功能;

    • 最大轴数有限(通常≤4 轴),且轴间无同步关系(如分别控制多个独立传送带)。

  • 运动 CPU

    • Q172DSCPU:最大 8 轴(脉冲输出);

    • Q173DSCPU:最大 32 轴(支持脉冲 + 总线控制,如 SSCNETⅢ/H);

    • 原生支持多轴同步控制,轴数根据型号不同:

    • 支持多轴插补(如 3 轴直线插补、2 轴圆弧插补)、电子齿轮 / 凸轮同步、飞剪 / 追剪等复杂运动模式。

3. 扩展模块兼容性

  • 逻辑 CPU

    • 兼容全系列 Q 模块(数字量 I/O、模拟量、通信模块如 CC-link、EtherCAT),扩展灵活,侧重通用控制。

  • 运动 CPU

    • 必须搭配运动控制专用模块(如 Q172HCPU 需配 Q172TB 端子台);

    • 支持伺服总线模块(如 QJ71LP21-25 用于 SSCNETⅢ/H),实现高速实时通信(100Mbps),减少脉冲线干扰。

三、编程与指令系统

1. 编程软件

  • 逻辑 CPU

    • 用 GX Works2/GX Works3 编程,以梯形图(LD)、SCL(结构化文本)为主,适合逻辑流程编写。

  • 运动 CPU

    • 需用GX Works3 + 运动控制专用插件(如 MELSOFT Motion Works);

    • 支持运动控制指令集(如 MC_MoveAbsolute、MC_Interpolate)和图形化编程(如轴运动轨迹规划)。

2. 核心指令差异

  • 逻辑 CPU

    • 以通用指令为主:LD(触点)、OUT(线圈)、MOV(数据传送)、PID(过程控制)、FIFO(队列)等;

    • 脉冲控制依赖基础指令(如 PLSY 脉冲输出),无运动专用功能。

  • 运动 CPU

    • 插补指令:MC_LineInterp(直线插补)、MC_CircleInterp(圆弧插补);

    • 同步指令:MC_GearIn(电子齿轮)、MC_CamIn(电子凸轮);

    • 位置管理:MC_Home(回零)、MC_MoveRelative(相对运动);

    • 新增运动控制专用指令

    • 支持实时位置反馈(通过编码器信号)和动态误差补偿(如反向间隙补偿)。

四、通信与同步能力

  • 逻辑 CPU

    • 支持常规工业总线(CC-link、Modbus、EtherNet/IP),通信周期≥10ms,适合非实时数据交换(如与 HMI 通信)。

  • 运动 CPU

    • 标配SSCNETⅢ/H 伺服总线(基于光纤或双绞线),通信周期低至125μs,确保伺服轴实时同步;

    • 支持运动控制网络同步(如通过 EtherCAT 实现多 CPU 协同控制),适合大型设备多轴联动(如 30 轴以上生产线)。

五、典型应用场景对比

场景逻辑 CPU(如 Q03UDV)运动 CPU(如 Q173DSCPU)
自动化生产线控制传送带启停、阀门开关、传感器逻辑联动不适用(无运动控制需求)
小型机床仅能控制单轴进给(如手动送料)控制 X/Y/Z 三轴插补(如铣床的轮廓加工)
电子组装设备控制料仓供料、真空吸附等逻辑动作控制贴片机的 X/Y 轴高速定位 + 旋转轴角度同步
包装机械控制薄膜牵引、切刀动作的逻辑时序控制追剪机构(切刀与薄膜同步运动,精度 ±0.1mm)

总结:如何选择?

  • 若仅需通用逻辑控制(开关量、模拟量、常规通信),无需多轴同步,选逻辑 CPU(成本低、扩展性强);

  • 若需多轴插补、高速同步、精密定位(如机床、机器人),必须选运动 CPU(专用硬件 + 指令确保运动精度)。

实际应用中,两者可配合使用:逻辑 CPU 负责全局流程控制,运动 CPU 专注局部轴控,通过 Q 系列背板总线(MELSECNET/10)实现数据交互,兼顾效率与精度。

收缩
  • QQ咨询

  • 电话咨询

  • 18576370666
  • 添加微信客服